临床检验基础高频考点汇总

第一章 血液学一般检验

一、血液生理概要

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

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 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2、普通采血注意事项:为了避免溶血应注意①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②抽血时避免气泡产生;③抽血完毕后拔下针头再把血沿管壁注入容器;④禁止用力震荡试管;⑤血小板功能试验应使用塑料注射器或经硅化处理后的试管;⑥压脉带捆绑不能超过1分钟。

3、溶血对K的影响最大,对酶类影响也大,尤其是LDH。

4、血液标本若不能及时检查,血液应室温保存。虽然4℃可延长血液贮存,但会影响PLT和MPV值。

5、血液标本的抗凝:①血细胞计数用EDTA-K2(不适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检查)抗凝,紫盖;②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HCT用肝素(不适凝血检查和白细胞计数)抗凝,绿盖;③凝血因子测定用枸橼酸钠抗凝,比例是1:9,蓝盖。④血沉测定用枸橼酸钠抗凝,比例是1:4,黑盖。⑤血糖测定用氟化钠抗凝,灰盖;⑥血钙用肝素抗凝。⑦双草酸盐抗凝剂由草酸钾和草酸铵按照2:3比例配合而成,前者可使红细胞体积变小,后者反之。

6、血涂片的制备:①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侧有一定空隙、血膜占玻片的2/3;②HCT增高,应使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HCT低时,反之。

三、血细胞染色

1、瑞氏染色(Wright)是血涂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瑞氏染液由碱性亚甲蓝,酸性伊红,甲醇(有机溶剂、脱水、固定)组成;   (2)细胞的着色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   (3)碱性环境中细胞带负电,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偏蓝。酸性性环境中细胞带正电,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偏红,中性颗粒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   (4)缓冲液的pH为6.4~6.8,如果缓冲液偏酸(pH<6.4)则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偏红,白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着色。如果缓冲液偏碱(pH>6.8)细胞染呈灰蓝色,颗粒深暗;嗜酸性粒细胞可染成暗褐色,甚至紫黑色或蓝色;中性颗粒偏粗,染成紫黑色。   (5)新鲜配置的染液染色效果差,应贮存一段时间,时间越久,染色效果越好,瑞氏染液的成熟指数以RA(A650nm/A525nm)=1.3±0.1为宜。

2、吉姆萨染色(Giemsa)   (1)吉姆萨染液组成:天青,伊红,甲醇,纯甘油。   (2)染色原理和瑞氏染色原理一样,本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但对细胞质和颗粒着色较差。   (3)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能使细胞核及细胞颗粒均能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四、血液常用检查

1、血细胞显微镜计数的误差有技术误差和固有误差,其中技术误差包括①采血部位不当;②稀释倍数不准;③充液不当;④血液发生凝固;⑤误认;⑥仪器不准;⑦气泡产生。固有误差包括计数域误差和仪器误差,比如每次充池后细胞计数池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而造成的误差。仪器误差指仪器不精密而造成的误差。

(一)红细胞计数

1、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到网织红细胞需要3 天,网织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需要2天。

2、红细胞在外周血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3、显微镜计数红细胞常用的稀释液有:①Hayem稀释液:由NaCl、Na2SO4、HgCl和蒸馏水组成。其中NaCl和Na2SO4调节渗透压,后者还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而HgCl为防腐剂。②枸橼酸钠稀释液:由NaCl、枸橼酸钠、甲醛及蒸馏水组成。NaCl和枸橼酸钠调节渗透压,后者还有抗凝作用,甲醛为防腐剂。

4、牛鲍计数板计数RBC:计数公式/L=N(五个中方格的RBC数)×5×10(0.1ul变为1ul)×200(稀释倍数)×106(1ul换成成1L)=N×1010=N/100×1012。牛鲍计数板: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同样的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0mm的计数池。计数池画有长、宽各3.0mm的方格,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格面积为1.0毫米X1.0毫米=1.0平方毫米;容积为1.0平方毫米X0.1毫米=0.1立方毫米。其中,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分成25个中方格,位于正中及四角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计数区域,每个中方格用单线划分为16个小方格。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细胞计数区域,每个大方格用单线划分为16个中方格。

5、新生儿红细胞参考值6~7×1012/L。成男:4.0~5.5×1012/L。成女:3.5~5.0×1012/L。新生儿红细胞高于成年人的原因是生理性缺氧造成的。

6、末梢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高10%-15%。

7、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也就是说巨幼贫的时候红细胞的降低幅度的大于Hb的,Hb也可能正常,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二)血红蛋白测定

1、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每个血红蛋白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肽链包裹一个亚铁血红素。

2、正常人的血红蛋白主要为HbA,占90%以上,珠蛋白肽链组成为α2β2,含α2δ2珠蛋白肽链的HbA2占2%-3%,含α2γ2珠蛋白肽链的HbF占2%一下。新生儿和婴儿的HbF含量显著高于成人,约占Hb总量的70%左右。

3、ICSH和WHO推荐的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是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波谷为504nm。本方法的致命缺点是氰化钾有剧毒。

4、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是血红蛋白测定的次选方法,波峰在538nm,波谷500nm。但是其的摩尔消光系数未确认。

5、血红蛋白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6、根据血红蛋白浓度,成人贫血程度分为4级①轻度:Hb低于参考值下限,但>90g/L;②中度:Hb 61-90g/L; ③重度:Hb 30-60g/L; ④极重度:Hb≤30g/L。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

1、正常红细胞直径参考值6.7~7.7um,平均7.2um。

2、小红细胞直径<6um,大红细胞直径>10um,巨红细胞直径>15um。

3、球形红细胞是由于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无中心淡染区,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椭圆形红细胞是由于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正常人约占1%,巨幼细胞性贫血可高达15%;超过15%对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

5、靶形红细胞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6、镰形红细胞由于红细胞内存在异常Hb(HbS)所致。

7、口形红细胞在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常达10%以上。DIC和酒精中毒可见少量此类细胞。

8、棘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β脂蛋白缺乏症。

9、泪滴样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

10、染色质小体又叫豪焦小体(H-J),是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细胞质中的紫红色小体,已证实为核的残余物。

11、卡-波环呈紫红色圈状或“8”字形,可能是纺锤体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

12、碱性点彩红细胞为铅中毒的筛查指标。

13、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是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的表现。

(四)白细胞计数

1、人体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N){又包括杆状核(Nst)和分叶核(Nsg)}、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五种形态。杆状核和分叶核的比例是1:13。

2、白细胞分化过程: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3、白细胞分为分裂池(原、早、中幼粒细细胞)、成熟池(晚幼、杆状核粒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贮存池(分叶核及部分杆状核)、循环池(血液循环流动的粒细胞)、边缘池(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壁的粒细胞,和循环池保持动态平衡)五个池。白细胞计数的是循环池,不包括边缘池。

4、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是手工目视显微镜计数,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常用方法是血液分析仪法。人在出生后有两次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相等的时间分别是4~5岁,6~9天。

5、牛鲍计数板计数:    WBC计数公式/L=N(四个大方格的WBC数)/4×10(0.1ul变为1ul)×20(稀释倍数)×106(1ul换成成1L)=N/20×109。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计数两侧计数池的10个大方格。公式:N/10×10(0.1ul变为1ul)×20(稀释倍数)×106(1ul换成成1L)=N×20×106=0.02N×109。白细胞校正公式:校正后的白细胞数/L=100/(100+有核红细胞数)×校正前的白细胞数

6、白细胞三分类血液分析仪使用电阻抗法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分为三群,第一群为小细胞区,体积在35~90fl,主要为淋巴细胞;第二群为中间细胞区,体积在90~160fl,一般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在病理情况下还包括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第三群为大细胞区,体积在160fl以上,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7、参考区间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
白细胞 百分率(%) 绝对值(×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2~0.5
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

8、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109/L)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109/L)
2~4 (4~7) 6~10 (10~12)
4~6 (7~9) 10~12 (13~18)

9、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边缘池的白细胞过渡到循环池导致):①下午较上午高;②运动、激动、冷刺激、暴热会高;③新生儿、妊娠妇女高。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①感染;②出血;③组织损伤;④中毒;⑤白血病和恶性肿瘤。

类白血病: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变化,骨髓增生很少达到白血病程度。最常见的引起类白血病的因素是感染和肿瘤,其次是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及过敏等。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①某些革兰阴性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及病毒(流感)感染;②再障、非白血病性白血病;③慢性理化损伤;④自身免疫疾病,如SLE;⑤脾功能亢进;

粒细胞减少症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3.5×109/L,,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2×109/L,,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五)白细胞形态检查

1、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形态要点:直径10~15um,瑞氏染色细胞质呈粉红色,胞质内有染成淡粉色的中性颗粒。细胞核分2~5叶。 

(2)嗜酸性粒细胞形态要点:直径13~15um,瑞氏染色可见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罗列且折光性强的橘红色嗜酸颗粒,细胞核多分为2叶,呈眼镜状。   

(3)嗜碱性粒细胞形态要点:直径10~12um,瑞氏染色可见胞质内含有粗大但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常盖于细胞核上。   

(4)淋巴细胞形态要点:大淋巴直径10~15um,小淋巴直径6-10um,瑞氏染色可见胞质呈透明天蓝色,细胞核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粗糙紧密,排列均匀无空隙。   

(5)单核细胞形态要点:直径14~20um,瑞氏染色可见胞质丰富,染淡灰色或者淡粉红色,细胞核不规则,可呈肾形、马蹄形、S型,常扭曲折叠,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

2、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中性粒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常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根据毒性指数的不同,中毒程度分为:毒性指数为1时是极重度。0.75为重度,0.5为中度,0.25为轻度。   

(2)空泡: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POX染色阳性。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是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4)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的现象。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等。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WBC升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WBC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底下。    杆状核粒细胞>6%,称轻度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者为中度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时,为重度核左移,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样反应。   

(5)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3%,核右移常伴随WBC总数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可出现核右移。如患病期出现核右移是预后不良的表现。   

(6)淋巴细胞的异常形态称异型淋巴细胞,分为Ⅰ型(空泡型)亦称浆细胞型、Ⅱ型(不规则型)亦称单核细胞型和Ⅲ型(幼稚型)。增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六)血小板检查

1、血小板有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而来,在外周血中的寿命为7-14天。

2、血小板计数临床常用血细胞分析依法,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是PLT/RBC比值法。     参考区间为(100-300)×109/L     PLT低,MPV增高,提示说明骨髓增生正常,但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

3、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范围内分布。

(七)网织红细胞计数

1、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部分嗜碱性物质,可被新亚甲蓝、煌焦油蓝等染料活体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结构而得名,染液与血液的比例1:1。

2、网织红细胞根据形态特征和成熟程度分为4型:Ⅰ型(丝球型)、Ⅱ型(网型)、Ⅲ型(破网型)、Ⅳ型(点粒型),正常人外周血可见Ⅲ型和Ⅳ型,以Ⅳ型为主。

3、网织红细胞试管法染色时间为15~20分钟,一般染15分钟。

4、计数公式   ①常规法: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数/1000×100%   ②Miller窥盘计数公式:大方格B内的网织红细胞数/(小方格A内的红细胞数×9)×100%

5、网织红细胞参考区间:   ①相对值:成人和儿童:0.5%~1.5%;新生儿:3%~6%。   ②绝对值:(24~84)×109/L

6、临床意义   ①网织红细胞相对值低于0.5%,绝对值是低于15×109/L是诊断再障的标准之一。   ②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正常人为1,>3提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1提示骨髓增生低下,如再障。   ③缺铁型贫血和巨幼性贫血在用药3~5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10天达到峰值,2周左右开始下降。网织红细胞是判断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的最快速指标。

7、仪器计数网织红细胞根据胞质内荧光强度的不同,分为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外周血主要为LFR。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MFR+HFR)/LFR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网织红细胞比值×患者HCT/正常人HCT

(八)血细胞比容测定

1、血细胞比容是将定量的抗凝血液在一定的速度(3000r/min,离心力2264g)和时间(30min)离心沉淀后,观察压实红细胞(还原层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

2、离心后的血液分为5层,从上到下依次是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紫黑色)及带氧红细胞层。

3、WHO推荐的测定HCT的方法是微量法,常用方法是血细胞分析依法,参考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法。

4、温氏法和微量法都无法排除细胞间的残留血浆,当红细胞形态异常时候,可使残留血浆增加。

5、参考区间:男0.380-0.508    女0.335-0.4506、HCT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出汗、呕吐、腹泻、烧伤等,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

(九)红细胞平均值计算

1、MCV(平均红细胞体积)=HCT/RBC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Hb/RBC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Hb/HCT

2、MCV,MCH,MCHC三者的关系是MCHC=MCH/MCV,含量除以体积等于浓度。

3、MCV单位是fl,1fl=10-15L。MCH的单位是pg,1pg=10-12g。

4、参考区间:MCH:26-34pg    MCV:80-100fl   MVHC:320-360g/L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中成分的主要左右有3种:

①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如丙酮、乙醇、丙二醇);

②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破坏(如碳酸钾、草酸铵或低渗状态);

③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如伊红、溴甲酚紫、石楠红)等。

(十)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血沉是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

2、血沉过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红细胞缗钱状形成期,第二期为快速沉降期,第三期为红细胞堆积期。

3、影响血沉快慢的因素主要有血浆因素和红细胞因素。纤维蛋白增加时,血沉加快,清蛋白增加时,血沉减慢。红细胞增多时,血沉减慢,反之加快。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镰刀形、球形)时血沉减慢。

4、血沉测定参考方法是魏氏法。

5、参考区间:男0-15mm/h   女0-20mm/h。

6、临床意义血沉增快:①各种炎症;②组织损伤坏死,心肌梗死血沉加快,心绞痛血沉正常,可作为两者的一个鉴别参考;③恶性肿瘤;④高球蛋白血症,如SLE、MM、RF等。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十一)血细胞分析仪及直方图

1、血液分析仪采用电阻抗原理,脉冲信号的大小与细胞体积成正比,脉冲频率的多少与细胞数量成正比。

2、白细胞五分类检测VCS原理中的V是细胞体积,C是细胞内部结构电导性,S是光散射。

3、白血病标本时,三分群白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上易出现小细胞区正常,中间细胞区与大细胞区融合增加。

4、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反应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正常人<15%。在不均一性贫血时,RDW增高。

5、白细胞直方图淋巴细胞前面出现峰考虑巨血小板和血小板凝集。

6、红细胞出现双峰是铁粒幼细胞贫血或者缺铁性贫血恢复期。

7、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直方图峰波峰左移,底部变宽。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直方图波峰右移,底部变宽。红细胞直方图体积区域大多设定在25~250fl或36~300fl。

8、白细胞直方图异常变化的常见原因

白细胞直方图变化 主要原因
淋巴细胞峰左侧异常 有核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异形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
单个核细胞峰抬高增宽 原始或幼稚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
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异常 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峰右移、抬高、增宽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

9、MCV与RDW分类贫血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病因和疾病
减少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 地中海贫血(轻型)
减少 增高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细胞均一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
正常 增高 正细胞不均一性 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增大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 增高 大细胞不均一性 巨幼细胞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

第二章 血型与输血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遗传的基因座上有A、B、O三个等位基因,ABO遗传座位于第9号染色体的长臂3区4带。

2、A和B基因为显性基因,O为隐性基因,父母双方各遗给子代一个基因,则ABO血型系统有6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B、AO、BO、OO。4种表型,分别为A、B、AB、O。

3、5~6周胎儿红细胞已可测出ABH抗原。新生儿A、B抗原位点较成人少,一般在生后18个月时才能充分表现出抗原性,但抗原性也仅为成人的20%。此外,ABH抗原频率亦随种族而不同。所谓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

4、与H物质有关的酶是岩藻糖基转移酶。与A抗原有关的酶是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与B抗原有关的酶是半乳糖基转移酶。

5、ABH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也可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及其他组织细胞上。ABH血型特异物质存在于唾液(含量最丰富)、尿、泪液、胃液、胆汁、羊水、血清、精液、汗液、乳汁等体液中,但不存在于脑脊液。这些可溶性抗原又被称为“血型物质”。

6、血型物质的意义:①测定唾液血型物质,可辅助鉴定血型。②中和AB0血型系统中的“天然抗体”,有助于检查免疫性抗体,鉴别抗体的性质。③检查羊水可预测胎儿AB0血型等。

二、AB0系统抗体

1、AB0系统抗体分天然抗体与免疫性抗体:天然抗体是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而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又称完全抗体或盐水抗体;也可能是由一种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产生而得。免疫性抗体:有IgM、IgG、IgA,但主要是IgG。抗A和抗B可以是IgM与IgG,甚至是IgM、IgG、IgA的混合物,但主要是IgM,而0型血清中以IgG为主。

2、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的主要区别:

①天然抗体能被血型物质中和,而免疫性抗体则不能;

②天然抗体在盐水中能与相应红细胞发生肉眼可见凝集,而免疫性抗体则不能;

③天然抗体不通过胎盘,而免疫性抗体能通过胎盘。

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开始出现,5-6岁时达峰值。

4、血型系统的IgM抗体最适温度为 4℃~22℃。

三、AB0血型系统的亚型

1、AB0血型系统中以A亚型最多见,A亚型主要有A1和A2,占全部A型血的99.9%,其他A亚型(A3、AX、AM)为数少;作AB0血型鉴定时,应加O型血清,以防对A亚型误定型。B亚型(B3、BM、BX)比A亚型少见,临床意义不大。

2、A1亚型的红细胞上具有A1和A抗原,其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A2亚型的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其血清中除含抗B抗体外,还有少量抗A1抗体。在直接凝集反应中,A1、A2亚型两种红细胞的A1与A2抗原均能与抗A试剂发生凝集反应。但抗A1不仅存在于A2亚型,在B型和0型人的血清中除含抗A外还有抗A1,所以可以从B型人血清中获取抗A1试剂。由于A抗原中A1、A2两种主要亚型,AB型也有A1B和A2B两种主要亚型。A1B红细胞上有A1、A、B三种抗原,血清中无任何抗体。

3、A1、A2亚型的鉴定方法:以抗A1试剂可区别Al、A2血清,方法是:①可从B型人血清获取抗A1试剂,B型血清有抗A、抗A1,其中抗A抗体能与A型红细胞的Al、A2抗原凝集,如吸收抗A,就只剩下抗A1。②鉴定A1、A2亚型,凡与抗A1试剂发生凝集反应者为A1,如果同时还与抗B凝集,则为A1B型;不与抗A1试剂凝集者,为A2或A2B型。

四、Rh血型系统

1、Rh遗传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Rh血型有3个紧密相连的基因位点,3个连锁基因可有8种基因组合,即CDe、cDE、cDe、CDE、Cde、cdE、cde和CdE,两条染色体上的8种基因组合可形成36种遗传型。

2、Rh抗原已发现40多种Rh抗原,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5种为D、E、C、c、e,这5种抗原的抗原性强弱依次是D、E、c、C、e。Rh阳性是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从血清学角度看,Rh阴性是ccdee。

3、发现Rh血型系统的人是Landsteiner和Wiener。

五、Rh血型系统抗体

1、Rh抗体中,除偶尔可见天然的抗E、抗CW抗体外,其余各种Rh抗原的抗体多系输血或妊娠时,由外来红细胞免疫刺激后产生。这些抗体均为IgG,但在免疫应答的早期,也可有IgM成分。

2、受血者或孕妇血浆中含有Rh抗体时,当再与含相应抗原血液相遇,将引起严重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常为第2胎溶血)。

3、Rh血型鉴定不能使用盐水介质法。★血小板表面的抗原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其他细胞或组织共有的抗原,称血小板相关抗原,另一类是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六、AB0血型鉴定

1、A型血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的抗体是抗B。B型血红细胞膜上是B抗原,血清中的抗体是抗A。AB型血红细胞膜上有A、B抗原,血清中没有抗体。O型血红细胞膜上没有A、B抗原,有H抗原,血清中的抗体有抗A和抗B或抗AB抗体。

2、我国要求标准抗A、抗B的效价均为≥1:128。我国标准要求抗A对A1、A2及A2B发生反应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分别是15s、30s和45s;抗B对B型红细胞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为15s。凝集强度为3min时,凝块不小于1mm2

3、ABO血型系统中的抗体基本上是IgM。鉴定方法有试管法和玻片法,玻片法不适用于反定型。

4、血型鉴定有正定型和反定型鉴定。(1)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 (2)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

七、交叉配血

1、交叉配血分为主侧和次侧。主侧是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次侧是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反应。只有主侧和次侧均不凝集才能输血。

2、交叉配血的方法:

(1)盐水配血法:简便快速。主要缺点是只能检出ABO血型系统的IgM血型抗体和抗原是否相配合,不能用于检出IgG血型抗体,更不能检出不完全抗体。 (2)抗人球蛋白法配血法:又称Coombs试验。是最可靠的确定不完全抗体的方法,但操作繁琐。抗球蛋白法配血法是最早用于检查不完全抗体的方法。

(3)聚凝胺法配血法:可以检出IgM与IgG两种性质的抗体,能发现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乎所有规则与不规则抗体,故本法已逐渐推广使用。

(4)凝胶配血法:又称微管(板)凝胶抗球蛋白试验,此法在凝胶中进行,保持了传统抗球蛋白试验的准确、具有简便、可靠的特点,全自动血型分析仪进行交叉配血,也是利用凝胶配血。

八、新生儿溶血病检查

1、新生儿溶血病(HDN)主要原因为母婴血型不合,孕母体内IgG类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发生溶血,是一种被动免疫性疾病。

2、本病的血型抗体以抗A,抗B,抗A、B,抗D等为多见,病情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抗D抗体、Rh系统其他抗体、AB0血型抗体。ABO血型不合的溶血常发生在第一台,一般为O型血目前孕育了A型血胎儿。

3、本病主要表现为: ①贫血:正常新生儿血红蛋白为170~220g/L,此时病儿的血红蛋白多低于170g/L,甚至低于120g/L。 ②高胆红素血症:由于溶血后产生大量胆红素,浓度可达255~340μmol/L,超过340μmol/L可疑存在核黄疸,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患儿皮肤严重黄染。 ③肝脾肿大:由于贫血使器官组织缺氧,导致代偿性肝脾肿大。 ④组织水肿。 ⑤肌张力减低,各器官功能障碍等。

九、血液保存

1、血液保存液常用种类配方可分为:ACD(A,枸橼酸;C,枸橼酸三钠;D,葡萄糖)与CPD(C,枸橼酸三钠;P,磷酸盐;D,葡萄糖及枸橼酸)两大类保存液。在CPD中加腺嘌呤即为CPDA-1。 2、血液保存液主要成分: ①枸橼酸盐:是所有抗凝保存液中的基本抗凝物质。最常用的是枸橼酸三钠,除抗凝作用外,它还能阻止溶血的发生。 ②枸橼酸:避免保存液中的葡萄糖在消毒中焦化。 ③葡萄糖:是红细胞代谢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可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且防止溶血;并减慢细胞中有机磷的消失,防止红细胞储存损伤。 ④腺嘌呤:可促进红细胞ATP合成,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达35天),并增强红细胞放氧功能。 ⑤磷酸盐:提高保存液pH,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ACD液pH较低,对保存红细胞不利,只能保存21天,且放氧能力迅速下降。CPD保存液中加入腺嘌呤与磷酸,从而延长红细胞的生存期。

十、输血与输血反应

1、成分输血优点: ①疗效高: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而得到高效价的制品。 ②反应少:可减少输全血引起各种不良的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 ③合理用血液成分: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及血浆蛋白成分,供不同目的应用。 ④经济: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2、主要用于需要输注红细胞的患者,适用于: ①任何原因的慢性贫血均可输注浓缩红细胞,因对血容量影响较少而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 ②急性失血如无全血时,可输入代浆血。 ③洗涤红细胞:最常用于因输血而发生严重过敏的患者。 ④如输血后有反复发热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3、自身输血:由于输血传播疾病,尤其是艾滋病的传播,现已重视自身输血法。

4、自身输血的意义: ①有利于稀有血型输血。 ②避免输血反应血型抗原等引起的同种免疫或免疫作用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③避免输血传染疾病等。 ④自身输血者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 ⑤为无条件供血的地区提供血源。

5、我国输血引起的主要传播性疾病是丙肝。

第三章 尿液检验

一、尿液的生成及检查目的

1、肾单位是肾脏泌尿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具有“逆流倍增”的功能,在尿液浓缩稀释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髓绊。

2、尿液的生成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①肾小球滤过;②肾小管重吸收;③肾小管与集合管分泌(排泄)。

3、肾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

4、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万的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1.5万~7万的物质可部分通过;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几乎不能通过。

5、肾小球滤过有两个屏障,分别是细胞屏障,电荷屏障。

6、原尿除了无血细胞及含极少蛋白质外,其他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肌酐和尿酸等的浓度,渗透压及酸碱度几乎与血浆相同。 7、正常成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80L,但每天仅排出终尿1-2L。

8、肾脏重吸收的主要场所是近曲小管,在近曲小管,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大部分水等重吸收,而肌酐则几乎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

9、肾脏浓缩和稀释尿液的主要场所是远曲小管。

10、尿液分析的目的:①泌尿系统疾病筛查与鉴别;②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与观察;③安全用药的监护;④中毒与职业病的防护;⑤健康体检。

二、尿液的收集、保存与处理

1、尿液标本的收集容器应采用清洁、干燥、密封性能好、具有较大口径的一次性尿杯子。

2、尿液标本种类:   

(1)晨尿,即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出的尿液,这种标本尿较为浓缩,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首次晨尿常偏酸性,其中的血细胞、上皮细胞、病理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以及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浓度较高。但夜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硝酸盐及葡萄糖易被分解,不利于检出在酸性环境中易变的物质。 (2)随机尿,指任意时间的尿液,适用于门诊病人或者急诊生化患者。   

(3)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有助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   

(4)3h尿,一般是收集上午6~9点时段内的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等。   

(5)12h尿,即收集晚上8:00到次晨8:00共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过去用于Addis计数。   

(6)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尿,尿量要求精确至1ml。 (7)尿三杯试验:

①第一杯尿,排尿开始出现血尿或脓尿,后两杯清晰,提示病变在前尿道,如尿道炎等;

②第一杯尿和第二杯尿清晰,第三杯尿出现红细胞和脓细胞,排尿终末出现的血尿或脓尿,提示病变部位在膀胱底部、后尿道或前列腺部位,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③三杯皆混浊或出现血尿,提示病变部位在膀胱或膀胱以上部位,如肾盂肾炎,肾小球炎等。   

(8)微生物检验无菌尿,常用的方法有:①清洁中断尿,门诊病人最常用方法。②导尿或者骨上膀胱穿刺。

3、尿液标本的保存   

(1)尿液标本采集后应在2h内检测,夏天应在1h内,如不能及时检测,应置于4℃冷藏,但最好不超过6h。   

(2)尿防腐剂的应用:    

①甲醛:尿中有形成分的防腐,比如细胞、管型。    

②甲苯:尿中化学成分的防腐,比如葡萄糖、蛋白等的定量测定。   

③浓盐酸或冰醋酸:尿中钙、磷酸酶、激素类的防腐,比如类17-酮类固醇、17-羟类固醇、儿茶酚胺等。④碳酸钠:尿中卟啉类化合物的保护剂。

三、尿液理学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正常成人尿量为1~2L,昼夜尿量比为2~4:1,尿量>2.5L/24h为多尿; 尿量<17ml/h或24h尿量<0.4L称为少尿,;尿量<100ml/24h或12h内无尿液排出者为无尿。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2、糖尿病(DM)引起的多尿,主要机制是渗透性利尿所致,患者尿比密、尿渗透压均增高。 3、肾前性少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所致。如:休克、高热、剧烈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4、肾后性少尿:多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引起。如:肾或输尿管结石、损伤、肿瘤、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肥大症、前列腺癌等。 5、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的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所致。在排除肾前和肾后性少尿后,可考虑肾性少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衰竭、肾脏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6、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尿外观和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雾状)、混浊(云雾状)、明显混浊4个等级。 7、肉眼血尿是尿含血量大于1ml/L,镜下血尿是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大于3个。8、血红蛋白尿与血尿的鉴别方法主要是离心镜检。血红蛋白尿外观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隐血试验阳性。9、乳糜尿就是淋巴管回流受阻的因素,多见于丝虫病,鉴别乳糜尿的方法苏丹III染色法。10、脓尿是指没高倍视野白细胞大于5个。11、结晶尿加热后浑浊消失,磷酸盐尿、碳酸盐尿加热浑浊增加,加酸浑浊消失,后者还有气泡产生。1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尿是烂苹果味,有机磷中毒尿大蒜味,苯丙酮尿症尿的气味是老鼠尿味。13、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乳糜血尿。(二)尿比密测定

1、尿比密正常是1.015~1.025。随机尿1.003~1.035。

2、尿比密测定的参考方法是折射计法。

3、尿比密测定是临床上估计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常用的指标。

4、临床意义:①高比密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少尿期。肾前性少尿疾病,如肝病、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高热、脱水以及糖尿病、蛋白尿、使用放射造影剂等。    ②尿比密常<1.015时,称为低比密尿或低张尿。如尿比密固定在1.010±0.003(与肾小球滤过液比密接近)者,称为等渗尿或等张尿,提示肾脏稀释浓缩功能严重损害。低比密尿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多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5、pH对试带法测定尿比密有影响,如尿pH>7.0,测定值应增高0.005。

(三)尿渗量测定

1、尿渗量主要与尿中溶质颗粒数量、电荷有关,而与颗粒大小关系不大。尿渗量能较好地反映肾脏对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更确切地反映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因此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较好的指标。2、参考区间①随机尿:600-1000mOsm/kgH2O;②尿渗量/血浆渗透量3.0-4.5:1

四、尿液常用化学检查

(一)尿酸碱度检查

1、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多数尿标本pH5.5~6.5,平均pH6.0。随机尿pH4.6~8.0。

2、尿pH减低: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糖尿病、痛风、低血钾性碱中毒、白血病等。 3、尿pH增高:见于呼吸性碱中毒、严重呕吐、尿路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利尿剂等。

(二)尿蛋白定性检查 ** 1、当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2、尿蛋白常用的定性方法有加热醋酸法、磺基水杨酸法及干化学法。 (1)试带法: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本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 (2)磺基水杨酸法:本法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与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灵敏度达0.05g/L,但有一定的假阳性。被NCCLS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和确证试验。

3、尿液偏碱(pH>9.0)时会使加热醋酸法和磺基水杨酸法呈假阴性,而干化学法呈假阳性;尿液偏酸(pH<3)时会使加热醋酸法和磺基水杨酸法呈假阳性,而干化学法呈假阴性。因此,实验前需将尿液pH调至5.0~6.0。

4、临床意义

(1)肾小球性蛋白尿: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

(2)肾小管性蛋白尿:以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溶菌酶及其他小分子蛋白质为主。 (3)溢出性蛋白尿:循环血浆中的蛋白质分子增多,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如多发性骨髓瘤、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等。

5、本周蛋白(BJP)是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BJP在pH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可再溶解,而温度减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6、检测尿B-J蛋白,主要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电泳出现M带。

(三)尿液葡萄糖定性检查

1、正常人尿液几乎不含或仅含微量葡萄糖,一般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8mmol/L)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时,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糖尿。

2、尿糖检测常用的方法有班氏法和干化学试带法。 (1)试带法: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只与尿液中的葡萄起氧化还原反应。本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维生素C会对其产生影响,导致假阴性。 (2)班氏法(Benedict法):利用葡萄糖的还原性而设计,是传统尿糖定性试验的方法。班氏法是非特异性测定葡萄糖的试验,可检出多种尿糖,如乳糖、果糖、戊糖等。本法简便,但易受其他还原物质干扰。维生素C会对其产生影响,导致假阳性。

3、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性糖尿:见于:①糖尿病;②摄入性糖尿;③应激性糖尿;④其他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血糖正常,但肾小管对葡萄糖吸收功能减退,即肾糖阈减低所致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见于:①家族性肾性糖尿,如Fanconi综合征患者;②新生儿糖尿;③获得性肾性糖尿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伴有肾小管损伤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四)尿液酮体定性检查1、尿酮体是尿液中乙酰乙酸(占20%)、β-羟丁酸(占78%)及丙酮(占2%)的总称。 2、尿液酮体定性检查的方法有Lange法(朗格法)、改良Rothera法(粉剂法)、干化学试带法。三种方法均不与β-羟丁酸起反应。

3、检测酮体尿液要新鲜,大量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变为丙酮;室温保存,丙酮挥发易丢失造成假阴性。

(五)尿液干化学检测方法原理汇总

项目英文缩写反应原理细节考点
pHpHpH指示剂尿干化学法8联尿干化学法9联尿干化学法10联尿干化学法11联由于尿液中的高浓度VitC可使试带法、葡萄糖、隐血、胆红素、亚硝酸盐和白细胞检测结果呈假阴性,因此目前实验室都采用含维生素C检测的干化学试带用于尿液分析,便于对检查结果的正确分析。
蛋白质PROpH指示剂蛋白误差法
葡萄糖GLU葡萄糖氧化酶法
胆红素BIL偶氮反应法
尿胆原URO醛反应、重氮反应法
酮体KET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亚硝酸盐NIT亚硝酸盐还原法
隐血或红细胞BLD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
白细胞LEU酯酶法
比密SG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维生素CVitC还原法
注:尿液干化学检测白细胞只与中性粒细胞起反应。

(六)尿化学成分检查的相关高频考点

1、尿微量白蛋白是肾小球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也是糖尿病肾病的筛查试验。

2、尿液β2-微球蛋白是肾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

3、尿NAG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可作为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

4、未结合胆红素是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前者是脂溶性,不会出现于尿中,后者是水溶性,可以出现于尿中。所以胆红素尿中的胆红素是结合胆红素。

5、尿三胆指尿胆红素、尿胆素、尿胆原。

6、尿中LH、FSH、TSH等因为与HCG有同源性的α亚基,因此可与hCG产生试验的交叉反应,呈现假阳性。因此,临床上均采用高效的抗hCGβ亚基单克隆抗体检查hCG。

7、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在妊娠早期hCG分泌量增高极快,大约1.7~2.0d即可增高1倍,至妊娠8~10周时血清浓度达到高峰。检测HCG灵敏度高的方法是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验。

8、尿液含铁血红素检测的方法是普鲁士蓝铁法。

五、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1、尿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是显微镜镜检。管型检查应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镜视野。细胞以最低数~最高数/HP、管型以最低数~最高数/LP报告。

2、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要求:取尿10ml离心,采用水平式离心机,相对离心力(RCF)400g,转速1300-1500转/min,离心5min。手持离心管45°~90°弃除上层尿,保留0.2ml尿沉渣,轻轻混匀后,取1滴置载玻片上,用18mm×18mm或22mm×22mm的盖玻片覆盖后(注意防止产生气泡)镜检。

3、尿酸碱度和渗透压对尿有形成分的影响

有形成分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
高渗尿 皱缩,体积变小,星形或桑椹状 体积缩小 可存在较久
低渗尿 膨胀,体积变大,不定形,无色,影型细胞 膨胀,易破坏 易崩裂
酸性尿 可存在一定时间,体积缩小 体积变小,能存在一定时间 可存在较久
碱性尿 溶解破裂,形成褐色颗粒 膨胀,形成块状结构 溶解,崩溃

4、尿有形成分参考区间

检查方法RBCWBC管型
未离心尿0~偶见/HPF0~2/HPF0~偶见/LPF
离心尿0~3/HPF0~5/HPF0~1/LPF
定量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板男0~12/ul男0~12/ul0-1/ul(不分性别)
女0~24/ul女0~24/ul
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男<3万/h男<7万/h<3400个/h(不分性别)
女<4万/h女<14万/h

六、尿有形成分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细胞

1、红细胞

(1)血尿分为三种:①均一性血尿(非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畸形红细胞类型不超过两种以上;②非均一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尿中畸形红细胞类型在两种以上;③混合性血尿,为正常红细胞与畸形红细胞混杂的血尿,如一畸形红细胞为主的混合性血尿,多为肾小球性。

(2)临床意义: ①肾源性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②非肾源性血尿:如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 2、白细胞

(1)尿中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偶尔见到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2)在低渗尿液中可以见到“闪光细胞”,主要见于肾盂肾炎。

(3)脓细胞是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细胞外形多变,不规则,结构模糊,浆内充满粗大颗粒,核不清楚,细胞常成团,边界不清,已为死亡细胞。 (4)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等。 3、上皮细胞

(1)尿上皮细胞来源:主要来自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2)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有时细胞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尿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3)移行上皮细胞: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

(4)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在肾盂肾炎时可大量出现。

4、尿液中的大吞噬细胞一般指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二)管型

(1)管型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①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或细胞,特别是来自肾小管分泌的T-H糖蛋白;②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的能力。③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2)正常人尿中可见透明管型,明显增多见于肾实质性病变。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白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上皮细胞管型是排斥反应的可靠依据,还可见于肾小管病变。    肾功能不全或肾淀粉样变见蜡样管型。    颗粒管型(颗粒含量超过管型容量的1/3)的出现提示有肾实质性病变。    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    肾脏移植排斥反应可见淋巴细胞管型。    宽幅管型(宽大管型)见于肾衰。若在慢性肾炎晚期出现,提示预后不良。

(三)尿结晶检查

(1) 常见生理性和病理性结晶种类及临床意义

生理性意义病理性意义
草酸钙结晶胱氨酸结晶肾或膀胱结石
尿酸结晶急性痛风症胆红素结晶见于各种黄疸患者、肝癌、肝硬化和有机磷中毒等。
非晶形尿酸结晶酪氨酸结晶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或伤寒等
马尿酸结晶体亮氨酸
磷酸盐类结晶肾小管性酸中毒、长期卧床骨质脱钙等。胆固醇结晶膀胱炎、肾盂肾炎或有乳糜尿的患者;偶见于脓尿患者。
碳酸钙结晶磺胺类结晶服用磺胺类药物
碳酸铵结晶含铁血黄素红细胞大量破坏时

7、尿中见包涵体是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8、正常尿液无菌。

第四章 粪便检查

一、概述

(一)粪便检查的目的

1、粪便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其主要目的是:

①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

②根据粪便的性状、组成,判断胃肠道、肝胆、胰腺等器官的功能状况;

③分析有无致病菌及肠道菌群有无失调等。

(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粪便采集注意事项

(1)采集新鲜粪便于洁净、干燥、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中。

(2)细菌性检查时应收寄于无菌容器中。

(3)标本采集后应在1h内检查完毕。

(4)应采集含有血、黏液、脓液等病理成分的粪便.

(5)外观无异常者须从表面、深部多处取材, 一般取标本的量是3~5g。

(6)检查阿米巴滋养体应排便后立即检查,寒冷季节保温送检。

(7)用化学法做隐血试验,应与前三天禁食动物血、肉类、肝脏,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

(8)寄生虫和虫卵检查应收集24h粪便。

二、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1、健康成人每日粪便量约100-300g。其中水分约占3/4,固体成分(干重)约占1/4,细菌约占干重的1/3。

(一)外观

1、颜色

颜色 可能的原因
鲜红色 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癌等
暗红色(果酱色) 阿米巴痢疾
白色或灰白色 胆道梗阻、服用钡剂、钡餐
绿色 乳儿的粪便中因含胆绿素而呈现绿色
黑色或柏油色 上消化道出血、服(食)用铁剂、动物血、活性炭及某些中药

2、性状

(1)黏液便:黏液增多提示肠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常见于各种肠炎、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小肠炎症时,增多的黏液均匀混合于粪便之中,而来自大肠病变的黏液则一般附着于粪便表面。 (2)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有出血,常见于肛裂、痔疮、直肠息肉及结肠癌等。 (3)脓便及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或直肠癌等。其中细菌性痢疾以脓及黏液为主,脓中带血;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果酱样。 (4)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超过50ml时粪便呈黑色或褐色,质软有光泽,柏油样。服用铋剂、活性炭排出黑色便,但无光泽,隐血试验为阴性。 (5)胨状便:呈黏胨状、膜状或纽带状物,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绞痛之后。某些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也可排出类似的粪便,痉挛性便秘时粪便表面亦可有少量的黏胨。 (6)稀糊状或稀汁样便:见于各种腹泻,尤其是急性胃肠炎,为肠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多所致。 (7)白陶土样便:胆道梗阻时,进入肠道的胆汁减少或缺如,粪胆素生成减少甚至缺如,使粪便呈灰白色。主要见于梗阻性黄疸等。 (8)米泔样便:呈乳白色淘米水样,多见于霍乱、副霍乱。 (9)乳凝块状便:婴儿粪便中可见白色、黄色或绿色

2、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的区别:①细菌性痢疾时,粪便脓中带血,可见吞噬细胞;②阿米巴痢疾时血中带脓,可检出病原菌、夏科雷登结晶(见于寄生虫病,肠炎)。

三、粪便检查高频考点

1、粪便的pH为6.9~7.2。

2、粪便细胞检查至少应观察10个视野。

3、正常大便可以见到白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4、脂肪泻是指脂肪球超过6g。

5、细菌占大便干重的1/3。粪便中杆菌和球菌的比例是10:1。

6、正常大便可以见到肌肉纤维,如果见到肌细胞核提示胰腺功能障碍。

7、隐孢子虫引起霍乱水样便,也就是米泔样便。隐孢子虫用改良抗酸法涂片检测。

8、粪便中检查溶组织阿米巴:①阿米巴痢疾典型的酱红色黏液便中可见到大滋养体;②带虫者粪便中可观察到包囊。

9、隐血试验连续检测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一个筛选指标,对早期发现结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价值。 10、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可见到的虫卵有蛔虫卵、鞭虫卵、钩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肺吸虫卵、肝吸虫卵、姜片虫卵。绦虫节片等。

第五章 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①有脑膜刺激症者;②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③疑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梅毒、脑膜白血病患者;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系统观察或椎管内给药等。    脑脊液检查的禁忌症有: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衷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正常人脑脊液总量是120~180ml。

3、脑脊液采集标本采3管,每管1-2ml,第一管生化和免疫检查;第二管细菌学检查;第三管细胞计数。

4、脑脊液穿刺的时机与疾病有关,化脓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2d、病毒性脑膜炎于发病后3~5d、结核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3周、疱疹性脑膜炎于流行性感冒前驱症状期开始后5~7d穿刺采集标本。

5、脑脊液的颜色(1)红色:见于穿刺损伤(新鲜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在离心后上清液无色透明,后者扔为红色。(2)黄色:主要见于陈旧性出血,脑脊液呈黄色称为黄变症。(3)黄色胶冻状:主要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4)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5)褐色或黑色:见于黑色素瘤。(6)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6、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呈毛玻璃样微混, 静置12~24h,表面有薄膜或纤维凝块。该薄膜或凝块做结合分支杆菌检查,阳性检出率高。

7、化脓性脑膜炎静置1~2h有凝块或沉淀。

8、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呈透明。

9、正常脑脊液的pH为7.31~7.34。

10、脑脊液蛋白定性检查的常用方法是潘氏试验,检测的是球蛋白。球蛋白含量增高提示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当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会出现凝块。

11、正常脑脊液白细胞为: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主要以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为主。两者的比例为7:3。正常脑脊液无红细胞。

12、急性炎症期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亚急性增殖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13、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为血糖的50~80%,2.4~4.5mmol/L,脑脊液葡萄糖降低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原因是细菌的分解,生长需要能量所致。

14、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血浆的1.2~1.3倍,这是由于脑脊液内蛋白含量降低,为了维持脑脊液和血浆渗透压之间平衡,故脑脊液氯化物含量高于血浆。120~130mmol/L。氯化物减低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第六章 浆膜腔积液检查

1、浆膜腔积液做理学检查留取标本2ml。厌氧菌培养留取标本1ml。结核杆菌检查留取标本10ml。

2、标本采3管,第一管细菌学检查;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肝素抗凝);第三管细胞计数(EDTA抗凝)。

3、标本采集后应在30分钟内送检,以防止细胞变形。

4、正常人胸腔液<200ml,腹腔液<50ml,心包腔液15~30ml。

5、浆膜腔积液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颜色 临床意义
红色 穿刺损伤、结核、肿瘤、内脏损伤、出血性疾病等
白色 化脓性感染、真性乳糜积液、假性乳糜积液。有恶臭气味的脓性积液多为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所致
绿色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棕色 阿米巴脓肿破溃进入胸腔或腹腔
黑色 曲霉菌感染
草黄色 尿毒症引起的心包积液等

6、有恶臭气味的脓性积液提示厌氧菌感染。

7、腺苷脱氨酶(ADA)增高主要见于结核性,风湿性积液。

8、癌性积液时,积液CEA/血清CEA比值>1。

9、浆膜腔积液检查分为三级:

(1)一级检查:为一些较简易的项目,包括比密、PH、总蛋白、黏蛋白试验、细胞总数、分类与形态学检查以及细菌检验。

(2)二级检查:有CRP(C反应性蛋白)、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LD(乳酸脱氢酶)、ADA(腺苷脱氨酶)、ASP(酸溶性蛋白)、AMY(淀粉酶)、GP(糖蛋白)等。

(3)三级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CEA(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同工酶、蛋白质组分分析、肿瘤特异性抗原及细胞免疫力功能等。

★肝癌是导致腹腔积液最常见的原因。

10、漏出液和渗出液鉴别

项目 漏出液 渗出液
病因 非炎症性 炎症性、外伤、肿瘤或理化刺激
颜色 淡黄色 黄色、红色、乳白色
透明度 清晰透明 浑浊
比密 <1.015 >1.018
凝固性 不易凝固 易凝固
Rivalta试验 阴性 阳性
蛋白质定量(g/L) <25 >30
积液蛋白/血清蛋白 <0.5 >0.5
葡萄糖(mmol/L) 接近血糖 <3.33
乳酸脱氢酶(LD,U/L) <200 >200
积液LD/血清LD <0.6 >0.6
细胞总数(×106/L) <100 >500
有核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为主,可见间皮细胞 炎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炎症或恶性积液以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

11、Rivalta试验检测的是胸腔积液中的黏蛋白,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等电点为pH 3~5。

12、关节腔液高度黏稠,其高低与透明质酸的浓度和质量呈正相关。炎性积液的黏稠度减低,关节炎症越严重,积液的黏稠度越低。

13、关节腔积液中的结晶:①尿酸盐结晶见于痛风。②焦磷酸钙结晶见于软骨钙质沉着症。③胆固醇结晶见于结核性,类风性关节炎症。

第七章 精液检查

1、精液由精浆和精子组成,精子产生于睾丸,附睾发育成熟.

2、精液中水分约占90%以上,有形成分约占10%。

3、精液检查的目的:①评价男性生育功能,为不育症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依据;②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如淋病、肿瘤、结核、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等;③计划生育和科研,如输精管结扎术后的效果观察;④为人工授精和精子库筛选优质精子。

4、精液采集容器不能用乳胶避孕套。不能在性生活后采集标本,应禁欲3-7天。

5、精液采集后应在1h内检测,冬季应在20~40℃保温送检。

6、精液中含量最多的糖是果糖。是精子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

7、黄色精液见于前列腺炎和精囊炎。血精见于前列腺肿瘤、结石。

8、与精液液化有关的酶是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正常精液液化时间为在60分钟内完全液化,超过60分钟为精液液化迟缓症。

9、一次性排精量为2-5ml。一次性排精<1.5ml为少精液症,>6ml是多精液症。

10、精液粘稠度与凝固酶有关。

11、正常人精液PH值是7.2~7.8。pH升高提示有炎症。

12、正常射精1h内精子活动率是80~90%。

13、正常精子存活率应大于50%或更多。

14、精子活动分为4个等级。a、b、c、d分别对应的数字等级是Ⅲ、Ⅱ、Ⅰ、0。 a:快速前向运动(Ⅲ级:直线运动); b:慢或呆滞的前向运动(Ⅱ级:运动缓慢); c:非前向运动(Ⅰ级:原地运动); d:不动(0级:不活动)。 射精后60min内,a级大于25%, a+b大于50%。

15、正常人精子浓度≥20×109/L,精子总数≥40×106/L/一次射精。

16、正常精子形态外形似蝌蚪状,由头、体(颈、中段)、尾三部分构成。①头部:长4-5um,宽2.5-3.5um,正面卵圆形,侧面呈扁平梨形,轮廓规则,顶体帽覆盖头部表面的1/3以上;②体部:长5-7um,宽1um轮廓直而规则,与头部纵轴呈一条直线。③尾部:细长,外观规则而不卷曲,一般长约50-60um。

17、1次正常射精中,油镜下计数200个精子,正常形态的精子为80.5%。异常精子应<20%。正常形态小于30%则称为畸形精子症(WHO)。

18、乳酸脱氢酶同工酶X(LDH-X)是评价睾丸生精功能的良好指标。酶活性降低则功能下降。

第八章 前列腺液检查

1、前列腺液检验常用于前列腺炎、前列腺脓肿、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结石、前列腺结核及前列腺癌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2、前列腺液的按摩采集禁忌症有前列腺结核,脓肿,肿瘤患者。

3、正常前列腺液较稀薄,不透明的淡乳白色液体。

4、黄色或脓性可能是化脓性前列腺炎和精囊炎

。5、卵磷脂小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多大于血小板,小于红细胞,折光性强。正常前列腺液涂片中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前列腺炎时数量常减少或消失。

6、前列腺液中红细胞偶见,白细胞正常小于10个/HPF。

7、前列腺炎白细胞大于10~15/HPF。

8、前列腺液呈弱酸性,pH6.3~6.50。

9、正常前列腺液可见到淀粉样小体、卵磷脂小体、白细胞、红细胞、前列腺颗粒细胞。

10、前列腺炎时,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低。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时,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增高。

第九章 阴道分泌物检查

1、正常阴道分泌物性状是白色糊状,pH为4~4.5。阴道炎最常见为非特异性阴道炎。

2、正常人阴道内的优势菌群是乳酸杆菌,该菌可以将糖原转化为乳酸,使阴道内pH维持在4~4.5。2、黄色泡沫状脓性白带见于滴虫性阴道炎。

3、豆腐渣样白带见于真菌感染。

4、奶油状白带见于阴道加德纳菌感染。

5、脓性白带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

6、阴道清洁度判断指标没有红细胞。根据杆菌、杂菌、上皮细胞、白细胞来判断。

7、评判加德纳菌感染的四个指标:(1)线索细胞(2)胺试验阳性(3)PH>4.5(4)乳酸杆菌缺乏。

8、淋菌WHO推荐用亚甲蓝染色。怀疑厌氧菌感染,采取后穹隆穿刺取标本。

9、正常阴道清洁度为Ⅰ~Ⅱ度。判断标准如下

清洁度 阴道杆菌 杂菌 上皮细胞 白细胞/HPF
++++ ++++ 0~5个
++ ++ 6~15
++ 16~30
++++ >30个

第十章 羊水检查

1、妊娠早期,羊水主要是母亲血浆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妊娠中期,羊水的主要来源是胎儿尿液;

2、诊断胎儿遗传性疾病一般在妊娠16~20周进行;判断母婴血型不合多选择在26~36周进行。采集标本量一般为20~30ml。

3、羊水颜色:   黄绿色或绿色羊水提示有胎粪,提示胎儿窘迫;   深黄色见于胎儿溶血病、胎儿出血等;   红色见于胎儿出血、胎盘早剥或穿刺出血;   棕红色或褐色见于宫内陈旧性出血,多为胎儿死亡。   脓性浑浊见于宫内化脓性感染。

4、羊水量:    妊娠8周5~10ml;妊娠10周约30ml;妊娠20周约400ml;妊娠36~38周达高峰1000~1500ml,此后逐渐减少。足月约800ml。过期妊娠少于300ml。妊娠任何时期羊水量超过2000ml为羊水过多。妊娠足月时羊水量小于300ml为羊水过少。

5、检测胎儿肺成熟的检查试验有泡沫试验、羊水吸光度测定(A≥0.075)、卵磷脂与鞘磷脂比值(L/S≥2.0)。

6、测定肾成熟度的试验有肌酐测定、葡萄糖测定。葡萄糖增高提示胎儿肾不成熟。

7、肝成熟度检查胆红素。

8、皮脂腺成熟度查脂肪细胞,升高代表皮脂腺成熟。

9、唾液腺成熟度检查淀粉酶。

10、开放性神经管缺陷AFP增高。

11、GGT,ALP用于检查胰腺纤维囊性变。

第十一章 其他体液检查

一、痰液检查

1、痰液理学检查取清晨第一口痰。

2、做结核杆菌检查取12:00-24:00时间段的标本,用漂浮或浓集结核杆菌。

3、痰液见到干酪样小块见于肺结核。

4、痰液见到硫磺样颗粒见于放线菌感染。

5、痰液见到肺结石见于肺结核有钙化灶,所以痰液会有肺结石。

6、正常痰液有中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升高见于病毒感染。

7、阿米巴肺脓肿痰液外观是棕褐色。长期吸烟者痰液外观呈灰黑色。铁锈色痰大多见于大叶性肺炎。

8、库施曼螺旋体见于支气管哮喘。

二、胃液检查

1、基础胃液量正常范围是10-100ml。pH为0.9~1.8。

2、正常胃液量外观呈无色透明。

3、棕褐色胃液见于胃溃疡,胃癌。

4、黄色,黄绿色胃液见于胆汁反流,胆汁呈弱碱性。

5、胃酸具有氨臭味提示尿毒症。 恶臭味见于晚期胃癌。   粪臭味见于小肠梗阻。

6、胃液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是0.1-1.0×10^6/L。

7、MAO表示最大胃酸分泌量,BAO为基础胃酸分泌量,胃泌素瘤BAO/MAO大于0.6。

第十二章 脱落细胞检查

1、脱落细胞学及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的优点和不足 (1)优点 脱落细胞学检查的优点有:简单易行,诊断迅速,癌细胞检出率较高,特别适用于大规模防癌普查和高危人群的随访观察。 (2)不足 有一定的误诊率,这是由于细胞病理学检查的局限性,只能看到少数细胞,不能全面观察病变组织结构;具体部位难确定;不易对癌细胞作出明确的分型。 2、正常脱落的上皮细胞主要来源于复层鳞状上皮(扁平上皮)和柱状上皮。 (1)鳞状上皮细胞 复层鳞状上皮,一般有10多层细胞。被覆于全身皮肤、口腔、喉部、鼻咽的一部分、食道、阴道的全部以及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分为基底层细胞(内底层、外底层)、中层细胞和表层细胞(角化前、不完全角化、完全角化)。 (2)复层鳞状上皮从底层到表层细胞形态的变化规律 ①细胞体积由小到大。 ②胞核由大到小,最后消失。 ③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均匀到粗糙、紧密、固缩。 ④核胞质比由大到小(内底层1:0.5~1;外底层1:1~2;中层1:2~3;角化前 1:3~5;不完全角化 1:5以上;完全角化无核)。 ⑤胞质量由少到多,胞质染色由暗红色到浅红色。

(3)良性病变的上皮细胞形态:增生、再生、化生。

3、恶性肿瘤细胞的主要形态特征 (1)细胞核的改变:核增大、核畸形、核深染、核胞质比失调。 

(2)细胞质的改变:胞质量异常、染色加深、细胞形态畸形、空泡变异、吞噬异物。

(3)核异质:主要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较深,胞质尚正常。核异质细胞是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过渡型细胞,根据核异质细胞形态改变程度,可分为轻度核异质和重度核异质。

4、高分化腺癌细胞呈印戒样,低分化腺癌呈桑葚样。

5、肺癌:是导致胸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周围型腺癌为多见,鳞癌和未分化癌则很少见。

6、胃肠癌:主要出现于腹水中,多数是分泌黏液的腺癌,可以见较多印戒样癌细胞,多为胃癌。

7、常用染色方法 常用的染色有HE、巴氏及瑞-吉氏染色,其特点如下。 (1)HE染色 此法染色效果也好,只是胞质色彩不丰富,不能用于观察阴道涂片对雌激素水平测定。优点是操作简易,试剂易配制。 (2)巴氏染色 此法染色特点是细胞具有多色性,色彩丰富鲜艳,胞内结构清晰,染色效果好,是细胞病理学检查常用的方法,尤其是观察女性雌激素水平对阴道上皮细胞的影响。此法的缺点是操作程序复杂。 (3)瑞-吉氏染色 此法适用于血片、淋巴穿刺液和胸腹水涂片。 8、报告方式 分级法是常用的报告方式,能客观地反映细胞学的变化。目前有三级、四级和五级三种分类方法。(1)三级分类法:①Ⅰ级:阴性。涂片中均为正常细胞或一般炎症变性细胞。②Ⅱ级:可疑。涂片发现核异质细胞。③Ⅲ级:阳性。涂片中找到典型的癌细胞。可根据癌细胞形态,进一步分类。 (2)四级分类法:①Ⅰ级:阴性。②Ⅱ级:核异质。涂片中发现少量轻度核异质细胞,多由炎症变性所致。③Ⅲ级:可疑。涂片中有重度核异质细胞,其形态基本符合癌细胞标准。但由于数量过少,或形态不典型,不能排除癌前病变的可能性。④Ⅳ级:阳性。涂片中可见典型的癌细胞。 (3)五级分类法(Papanicolaou分级):①Ⅰ级:涂片中均为正常细胞和一般炎症变性细胞。②Ⅱ级:有少量轻度核异质细胞,但无恶性迹象。③Ⅲ级:有较多重度核异质细胞,但不能肯定为恶性。④Ⅳ级:有大量重度核异质细胞,强烈提示为恶性肿瘤,但仍缺乏特异性癌细胞,⑤Ⅴ级:可见典型癌细胞,并能根据细胞学特点,作出初步分类。

临检常见pH值汇总

血液:7.34~7.45        

瑞氏染液缓冲液:6.4~6.8     

HiCN:7.2~7.4            

尿液:随机尿4.6~8.0    

脑脊液:7.31~7.34          

精液:7.2~8.0          

前列腺液:6.3~6.5      

阴道分泌物:4~4.5           

胃液:0.9~1.8     

目录